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Evan.sun@worldanimalprotection.org.cn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秀水街1号建外外交公寓4-1-81

濒危动物药材替代重磅政策出台,细分黄金赛道初显

2024-04-02
分享至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随着国家重磅支持政策的出台,国内对虎骨、穿山甲片、羚羊角、犀牛角等濒危动物药材的替代研发有望提速,未来产业化前景广阔】

2024年2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起草发布了《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和《替代或者减去已上市中药处方中濒危药味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濒危动物类中药材是我国瑰宝资产,对其人工替代品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在本次征求意见稿出台之后,业内人士和券商认为,濒危动物药材替代研发未来将会有明确清晰的研发指南和注册上市路径,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此前无规可依、审批程序复杂、流程不清晰的痛点。

在政策风口下,国内对虎骨、穿山甲片、羚羊角、犀牛角等濒危药材的替代研发有望提速,产业化落地指日可待,并且市场前景乐观。在这个初显的细分黄金赛道,先行布局者及相关上市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此。

濒危药材替代刻不容缓

濒危药材是中医药发展的战略资源。在临床上,濒危药材一直用于急症、重症和慢性病的治疗,因具有疗效确切、起效快、作用强等特点,为100余种名优中成药和300余种经典名方的君药或主要药味。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收载的1606 种中成药中高达983 种含有濒危药材,占比61%。

濒危药材分为濒危植物和濒危动物。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1987)等资料,我国濒危动物药材有17种,如羚羊角、穿山甲片等。近年来,随着物种濒危、保护政策日趋严格、条件改变等原因,濒危动物类药材逐年减少甚至灭绝,野生动物药材价格指数快速上升,许多国宝级中成药面临断供危机。而需求端濒危药材在中医的临床处方中使用频率很高,临床需求仍不断增长,与日益枯竭的蕴藏量之间的冲突愈发凸显。

濒危药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来看,解决方案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一是人工养殖替代,二是人工合成替代。但从实践结果来看,只有人工合成替代路径更具有可行性。

濒危动物的人工养殖往往受限于养殖场所、动物本身固有的生物特性、以及动物保护和动物伦理的要求等因素,要实现成功传代及规模养殖是比较困难的。据新华社兰州2022年5月21日电称,“20世纪中叶,我国赛加羚羊野外种群已经宣告绝迹,为了恢复其野外种群, 1988年我国从海外引进了12只赛加羚羊,并在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进行繁育。由于赛加羚羊奔跑速度快、活动面积大,且生性胆小、应激反应强等,种群恢复工作仍面临重重困难。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在经过三十多年努力之后,如今的种群存栏数量也仅不到100只。

从赛加羚羊引进、驯化、人工养殖的历程可以看出,这类濒危动物药材要按照人工养殖方式来满足中药材市场的需求是有很大难度的,于是人工合成替代便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及科学的方式。中信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替代品研究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是传承发展好中医药、挽救中医药原料断档危机的一条可行之路。这也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事实上,在濒危动物药材人工合成替代道路上,我国已经取得巨大进步。由原卫生部、中国药材公司组建的,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的课题组,在经过20年攻关之后,于1993年成功研制出人工麝香,并获得中药一类新药证书,成为国内首款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在此之后,我国又先后有体外培育牛黄等产品获批上市。

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制约行业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濒危药材作为中医药临床应用及中医药产业发展中重要且特殊的存在,个别产品的成功并不能解决普遍存在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因此,尽快制定整体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出濒危药材替代研发及产业化的实施细则已刻不容缓。

重磅政策出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被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濒危药材替代研发也由此迎来重大政策转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并明确指出,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在2023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专门提交建议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生产企业、社会团体、科研院所等从事濒危药材原创替代品的研究开发;相关部门制定濒危药材原创替代品的注册与研究的政策依据、技术流程、评价体系和注册办法等技术指导文件,推动该项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支持濒危药材替代品的基础研究。

在上述提案向全国人大提交3个月之后,国家药监局于2023年6月末成立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监管政策与技术要求研究专家工作组,进一步推进相关监管政策与技术要求的研究完善。专家工作组由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16家单位的20名专业人员组成,为相关监管政策与技术要求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建议。记者了解到,针对一个品类药品专门成立一个专家工作组,这在建国以来尚属首次,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专家工作组的努力之下,2024 年2 月5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起草发布了《濒危动物类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和《替代或者减去已上市中药处方中濒危药味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按照征求意见稿要求,濒危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的研发应当按照中药 1.3 类研发的一般要求开展临床研究,原则上应当进行1期、2期、3期临床试验,相关研究应当为拟定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提供支持证据。

对于征求意见稿出台,天风证券认为,是之前政策的延续落地,有望进一步解决濒危中药材替代品审批程序较复杂、流程不清晰的痛点,更为合规化的加速人工合成对天然珍稀动物药材的替代。

按照市场预计,从征求意见稿出台到正式落地,需要两三个月时间。在此期间,有专家认为意见稿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在2024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带来了《关于支持濒危动植物药材代用品研发和利用的建议》。他建议,对属于极危动植物种、符合伦理、有明显治疗优势且可绿色规模化生产的优良中药材代用品,药品监管部门本着“先有后优”原则,为濒危药材人工替代研发和上市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将上市后的监管作为重点,针对性地提高真实世界研究与上市后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加强药物警戒与不良反应监测。

在征求意见稿正式落地之后,行业专家认为,濒危动物药材替代研发将会有明确清晰的研发指南和注册上市路径,再也不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民生证券认为,目前已完成临床前研究的品种,比如人工羚羊角、熊胆等均有望快速开启临床。而其他更多的濒危动物药材替代品种研发进度也有望提速。至此,随着重磅支持政策出台,制约濒危动物药材替代研发的瓶颈彻底破局。

黄金赛道初显

对于产业层面而言,行业专家认为征求意见稿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家或者主管部门真正看到了濒危动物药材人工替代产业的重要性,相当于从国家角度来认可这个产业并且要大力支持和发展。第二,从事这一领域的人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了明确的法律准绳和行动指南。基于这两点带来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后面会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共同把整个产业做大做强。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称,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收载的 1606 种中成药中高达 983 种含有濒危药材,其产值高达数千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濒危动物药材人工替代产业化空间足够广阔,大有可为。

人工麝香作为首款上市濒危动物药材人工制成品,目前对天然市场的替代率已经达到99%以上,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空间在10亿元左右。健民集团旗下子公司健民大鹏是国内体外培育牛黄的独家生产商,疗效接近天然牛黄,在过去的2023年获得巨大利润。此外,上海凯宝持股33%的重庆极泽,2014年开始体外培育熊胆粉的研究,截至2023 年已在海南拥有独家标准。

公开资料显示,在这个全新黄金赛道上,成立于2018年的湖南省天玑珍稀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玑珍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联合开展珍稀濒危动物药材人工替代品研究项目,签署了多个珍稀濒危动物药材人工替代品研究项目的合作研发协议。目前ZY022项目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并按计划推进下一步研发工作。此外,ZY023和Z Y025两个项目也在积极研发之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是国内濒危动物药材替代研究领域的顶级科研机构,人工麝香作为国内首款替代品便是由其主导研发成功上市。201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庾石山带领团队开始研究人工羚羊角。根据人民日报报道,庾石山团队目前已经成功发现羚羊角的药用有效成分为硬角蛋白类化合物,在仿生合成与制造过程中,采用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最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终于创制出了与野生羚羊角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几乎一样的仿生羚羊角粉。

目前,仿生羚羊角粉已完成新药临床前全部研究,正准备申报临床试验。市场预计,随着征求意见稿的即将落地,仿生羚羊角粉有望成为国内濒危动物组成部分替代领域首款拿到临床试验批文的产品。在此之外,国内对穿山甲片、虎骨、犀牛角等的替代研发,也有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加速,产业化落地指日可待。

从产业化前景来看,上述产品研发成功后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首先恢复濒危动物被限用或禁用之前的市场。二是在恢复原有需求的基础上拓展新适应症等。三是拓展产品边界,由药材扩展至保健品、饮食添加等领域。

在三大需求推动下,濒危动物人工替代产业化前景值得期待。天玑珍稀作为先行布局者,其本身及背后股东有望充分受益于此。工商资料显示,上市公司华纳药厂系该公司重要股东。

华纳药厂成立于2001年,于2021年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是一家拥有多个研发中心、可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覆盖中药、化药、生物大分子药物产业链,立足中国、布局全球的创新驱动型药品生产企业。华纳药厂2022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2.93亿元、1.83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3.89%、27.49%,目前总市值45亿元左右。

华纳药厂作为重要股东,一方面可以分享天玑珍稀发展成果,但同时也可以为其赋能。华纳药厂可以助力天玑珍稀快速实现产业落地。根据公告披露,华纳药厂目前已经利用自身具备的生物发酵、化学合成、中药提取、单体成分分离纯化等成熟的生产配套体系,受托完成天玑珍稀研发项目的中试、生产验证及后续部分相关研究等工作。在华纳药厂加持之下,天玑珍稀目前正在研发的三大品种有望加速上市投产,市场空间巨大。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在天玑珍稀的股东结构中,持股20%的华纳药厂代表产业资本,而其他股东代表的均是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机构是以获取投资收益为目的,往往以出售全部或部分股权等方式实现退出。因此,在投资机构未来要退出时,华纳药厂作为唯一代表产业资本的重要股东,最有机会将天玑珍稀更多甚至全部股权收入囊中,尽而最大程度分享濒危动物人工替代产业化的长期成长空间。